海綿城市到底有什么作用
海綿城市是稍微抽象的一種說法,海綿城市到底有什么作用?從另一方面來說是一種城市規(guī)劃思路。這種規(guī)劃思路的特有名詞,其實叫做“低影響開發(fā)雨水利用系統(tǒng)構建”,可以通過很好地發(fā)揮城市綠地、道路、水力等對雨水的充分吸收、蓄滲和緩釋作用,造成城市開發(fā)規(guī)劃后的水文地理條件無限接近開發(fā)前的情況。這樣的解釋,乍一看比較復雜,可以回過頭細細品味“海綿城市”的稱謂,你就容易理解了:把城市規(guī)劃成為一個“蓄水海綿”。
我們知道,絕大多數城市的地面,上面全部覆蓋著優(yōu)質的水泥或者瀝青。一旦下雨,造成這些水泥和瀝青地面,缺乏像土壤一樣吸收水分的能力,僅僅可以通過排水管網途徑才能把雨水排放到外面。如果城市的排水系統(tǒng)出現了一定的問題,例如雨水管道由于堵塞原因遭受破壞、排放雨水的城市護城河道水位明顯高于路面時,很容易形成城市內澇現象的發(fā)生,惡劣影響城市正常運轉和居民生活。
以往,我們對市內澇的解決方式,僅僅簡單地加強排水系統(tǒng),把希望寄托在遭遇強降水時可以很快排盡雨水。從按照“低影響開發(fā)雨水工程構建”思路打造的“海綿城市”,邏輯則完全不同:通過一系列整個工程的規(guī)劃,能夠使得我們城市的地面自身所擁有部分的吸水、蓄水、滲水能力,這樣做,可以給我們的管網“減負”,同時可以使的城市在面臨長期的強降雨時,有特別強的“彈性”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“海綿城市”建設的另一個思路,實際上是收集并蓄存雨水,讓雨水滲入土地、補充地下水,進一步能通過初步凈化之后可以做其他的(雨水利用)。
“海綿城市”建設的最終目的,可以有效緩解城市內澇現象、減少城市徑流污染環(huán)境的超負荷、節(jié)約水資源、大力改善城市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的問題,通過努力建設,可以形成自然積存、自然滲透、自然凈化功能的“海綿城市”。
海綿城市都需要哪些建筑材料
在城鎮(zhèn)化的大背景下,我國每年有一千多萬人進城,新建成的建筑相當于世界建筑總量的一半若繼續(xù)采用傳統(tǒng)開發(fā)模式,城市地表徑流量就會大幅度增加,引發(fā)洪澇集水,河流水系生態(tài)惡化、水污染加劇等問題,因此需要引進海綿城市的減少模式。海綿城市是指采取“滲、滯、蓄、凈、用、排”等措施,充分發(fā)揮建筑、道路、綠地和水系等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對雨水的吸納、蓄滲和緩釋作用,有效控制雨水徑流,實現自然積存、自然滲透、自然凈化的城市發(fā)展方式。要實現上訴愿景,海綿城市建設的設施及材料選型非常關鍵,但國內海綿城市建設剛剛起步,幾乎沒有人進行過此方面的探索。本文對海綿城市設施及材料選型進行探討,推薦不同條件下的優(yōu)化組合,為相關研究墊底基礎。
1、設施材料概況
海綿城市___低影響開發(fā)(LID)技術按主要功能一般可分為滲透、儲存、調節(jié)、傳輸、截污凈化等幾類。通過各類技術的組合應用,可實現徑流總量控制、徑流峰值控制、徑流污染控制、雨水資源化利用等目標。實踐中,應結合不同區(qū)域水文地質、水資源等特點及技術經濟分析,按照因地制宜和經濟高效的原則選擇低影響開發(fā)技術及其組合系統(tǒng)。各類低影響開發(fā)技術又包含若干不同形式的低影響開發(fā)設施,主要有透水設施、初期雨水棄流設施、調蓄設施、過濾裝置、下沉式綠地、生物滯留設施、滲管/渠等,本文對部分設施的材料性能進行分析比較。
1.1透水設施
透水產品具有多孔自透水功能,其技術性能指標符合《透水路面磚和透水路面板》(GT/T25993)標準要求。
1.1.1透水瀝青混凝土
透水瀝青混合料,實質上是一種主要由單一粒徑碎石組成的,有相對較大孔隙率的間斷級配瀝青混合料。這種結構的特點是粗顆粒集料彼此緊密相連,細集料較少,混合料的空隙率較大(通常大于20%)。透水瀝青混凝土強度較高,可使用于非重載的機動車道。采用透水鋪裝路面對,為避免雨水侵入路基,影響道路強度,在路面結構的基層和中下面層采用非透水性材料,在上面層采用透水瀝青混凝土,雨水進入透水瀝青混凝土面層采用透水瀝青混凝土,雨水進入透水瀝青混凝土面層結構的內部,從不透水頂面沿橫坡排至盲溝或路測分隔帶中,若與人行道相接時,在基層埋設排水管,縱向收集雨水,每隔一段距離排至雨水檢查井內。其結構示意見圖1.
1.1.2透水水泥混凝土
透水水泥混凝土是指材質為沙、水泥、水、再添加一定比例的透水劑而制成的混凝土制品。與普通磚相比,混凝土透水磚具有透水性、保水性、防滑功能、降噪功能。與樹脂透水磚、陶瓷透水磚、縫隙透水磚等其他材料透水磚相比,混凝土透水磚生產成本低、制作流程簡單、易操作、廣泛用于非機動車道、人行道、廣場和荷載較小的道路中。
1.1.3生態(tài)砂基透水磚
生態(tài)砂基透水磚是通過“破壞水的表面張力”的透水原理,有效解決傳統(tǒng)透水材料通過孔隙透水易被灰塵堵塞及“透水與強度”、“透水與保水”相矛盾的技術難題,常溫下免燒結成型,以沙漠中風積沙為原料生產出的一種新型生態(tài)環(huán)保材料。其水滲透原理和成型方法被建設部科技司評審為國內首創(chuàng),并成功運用于“鳥巢”,水立方、上海世博會中國館,中南海辦公區(qū),國慶六十周年長安街改造等國家重點工程。生態(tài)砂基透水磚經過發(fā)展和改良,種類也逐漸增多,如硅砂濾水磚/石/巖、陶瓷硅砂透水磚等。硅砂濾水磚,硅砂濾水石及硅砂濾水巖強度等級見表1.
由于強度等級不同,硅砂濾水磚適用于人行道,廣場、甬道等非機動車道路面鋪裝,硅砂濾水石、硅砂濾水巖適用于慢行車道,停車場等路面鋪裝。硅砂濾水磚主要有以下優(yōu)點,以風積沙為原料,免燒結成型,節(jié)能環(huán)保,化害為利,不易被灰塵堵塞,透水的同時具有過濾凈化水的功能,接通地氣,下雨不濕鞋,下雪不結冰,可再生循環(huán)利用。
陶瓷硅砂透水磚據歐透水、透氣、防滑、減躁等諸多特點??蓮V泛鋪設與人行道、廣場、公園及住宅區(qū)等。降雨時,雨水可迅速滲入地下,涵養(yǎng)地下水,減輕城市熱島效應,良好的抗凍融性可承受北方地區(qū)的凍融環(huán)境。陶瓷硅砂透水磚外表美觀,制作工藝特殊,其透水機理是通過破壞水的表面張力,提高雨水的滲透力,透過微空隙透水,解決了傳統(tǒng)透水材料依靠大孔隙透水而被灰塵堵塞和透水系數衰減大的難題。
1.2棄流過濾裝置
1.2.1電動棄流裝置
電動棄流裝置可調節(jié)棄流量大小(1~5mm)。棄流分流器平時處于開啟狀態(tài)。降雨時,雨量傳感器在降雨量達到控制值時,將指令傳至控制箱,關閉棄流器,棄流狀態(tài)結束,開始收集雨水,待達到設定的裝置狀態(tài)后,裝置復位。
電動棄流裝置的自動控制設計,能對前期污染的雨水實況控制排放,在暴雨時實現完全分流,功能齊全,節(jié)省人力。缺點是過多使用電子元件,耗電、損壞和維修頻率較高。電動棄流裝置適用于別墅、住宅小區(qū)屋面、商務樓等屋面雨水的棄流、過濾等需精確控制棄流量的區(qū)域。
1.2.2浮球閥式棄流裝置
在棄流裝置內設有浮球閥,隨著水位的升高,浮球閥逐漸關閉,當收集到一定雨量后,浮球閥完全關閉,棄流后的雨水沿旁通管流至雨水收集管道。浮球閥式棄流裝置可用于道路雨水收集,分散控制。
1.3調蓄設施
1.3.1鋼筋混凝土蓄水池可用作雨水回用為主要目的的場合,水體滯留不超過5d。鋼筋混凝土蓄水池綜合造價800~1500元/m3。但鋼筋混凝土蓄水池施工工藝復雜,工序多(支模、綁鋼筋、澆筑、養(yǎng)護等),同時對施工場地的條件要求較高。鋼筋混凝土蓄水池自重大,易產生不均勻沉降。一旦破壞,修復加固較困難,不易清理,有二次污染的風險?;炷了貫橐淮涡允褂茫瑝勖Y束后會產生大量建筑垃圾。
1.3.2 pp模塊
PP模塊是由可循環(huán)使用的嵌段共聚丙烯(PPB)經一次注塑成型的單元長方體,能通過各種方式組裝成一個結構整體,其功能用于儲存雨水。在以下滲,補充地下水位為目的時優(yōu)先考慮PP模塊。綜合造價方面請聯系我們(龍康公司)。
PP模塊組裝效率高,施工安裝方便,僅為傳統(tǒng)水池施工周期的1/3,可長時間儲水??箟耗芰?,空隙率達95%以上。但由于結構復雜,PP模塊清洗較不方便,維護困難。
1.3.3硅砂蓄水池
硅砂蓄水池由硅砂透水砌塊與硅砂濾水砌塊組合成“蜂窩狀”的凈水儲水池,以徑流控制為主要目的時推薦采用。收集后的雨水匯入凈水蓄水池中進行儲存保鮮,儲存保鮮系統(tǒng)是通過模擬地下水地層中儲存的結構原理儲水,底部鋪設的透氣防滲砂具有透氣不透水的功能,能夠接通地氣,實現水體與底層間的離子交換,起到對水質的保鮮作用。綜合造價請聯系(龍康公司)。
蓄水池采用蜂窩狀結構,既能達到結構穩(wěn)定相應指標,又可以實現過濾凈化同步,防滲防蒸發(fā)一體化,同時透氣保鮮。進入硅砂蓄水池的雨水需在蓄水池前進行截污、沉砂等預處理,蓄水池后無需后續(xù)過濾措施。池底基本無沉積物,維護方便,較少量過濾沉淀物,可定期通過排泥設施自動處理。硅砂蓄水池結構平面示意見圖2.
1.3.4滲管
滲透管,溝是由無砂混凝土或穿孔管等透水材料制成。埋設于地下周圍填礫石,兼有儲存、滲透和排放功能。當雨量較小時,可儲存雨水,當雨量較大時,雨水從上方孔洞溢出。這種裝置構造簡單實用,但需要一定的人工維護。滲管通常用于道路旁生物滯留或下凹式綠地下。
1.4過濾裝置
1.4.1截污雨水口
前端過濾裝置。截污式雨水口是在雨水口處設過濾裝置的新型雨水口,內部濾料以爐渣,石英砂為主,對SS去除率在90%左右,對TP去除率在80%以上,對COD的去除率為40.8%對TN處理率為55.3%截污式雨水口主要由截污掛籃,濾料包、溢流件組成、截污掛籃和濾料包和定期拆分清洗,結構如圖3所示。
1.4.2活性炭過濾裝置
后端過濾裝置?;钚蕴窟^濾器過去廣泛應有于水處理的深度凈化工藝,水流通過活性炭濾層,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能,使水中的有害物質,如有機物、膠體。微生物。油類、余氯及嗅味等吸附在活性炭表面而被去除,當活性炭濾層-失效后,可用反沖洗的方法使其恢復吸附能力?;钚蕴窟^濾器的工作是通過炭床來完成的。組成炭床的活性炭顆粒有非常多的微孔和巨大的比表面積,具有很強的物理吸附能力,通常能夠去除63%~86%膠體物質、50%左右的鐵以及47%~60%的有機物質。
活性炭過濾器是一種常用的水處理設備,處理精度高,可有效保證后級設備使用壽命,提高出水水質,防止污染?;钚蕴康倪^濾效果與來水渾濁度在5mg/L,以下時,應4~5d反洗一次。
1.4.3砂缸過濾裝置
砂缸過濾裝置是利用濾沙將池中微小污染物消除。濾沙作為清除污染物的介質,被裝填在過濾器內的腔體內。用HDPE材質纏繞制作成型,耐變形、耐腐蝕、耐磨損的專用設備。當水流過砂罐濾床時,水中的雜質和有機物被濾床截流,水被過濾。濾床截留的東西越多,砂罐過濾的水越清,砂罐效率越高。
砂缸過濾裝置過濾精度高,濾速大,清洗快,濾料不流失,操作維護簡便,缸體壽命長。但砂缸介質多為石英砂,長期使用存在板結的風險,需定期更換介質。此外設備需專人定期反沖洗。
2、不同條件適用的LID設施及工藝
2.1建筑小區(qū)
建筑屋頂多為不透水屋面,徑流系數可高達0.95,是城市徑流的主要產流面之一。為減少其產流量,需采取以雨水利用和滲透設施為主的LID設施,如綠色屋頂、儲水罐、高位雨水花臺等。利用綠地屋頂的植物和土壤對雨水截流和吸收,并根據儲水容積采用小型儲水罐系統(tǒng)收集綠地屋頂的外排水,實現對雨水的源頭控制。
小區(qū)道路是雨水的主要收納區(qū)域,傳統(tǒng)的小區(qū)道路多為硬質鋪裝,大量雨水徑流和其中的污染物給下游管道造成了極大的負擔,因此有必要對小區(qū)道路進行透水鋪裝,增加下滲,削減徑流峰值。建議采用生態(tài)砂基透水磚,透水、透氣、防滑、減躁、環(huán)保并且美觀,對于高檔小區(qū)十分適用。
建筑小區(qū)公共場地的低影響開發(fā)是小區(qū)海綿化建設的主要內容,可結小區(qū)景觀布置雨水花園,下凹式綠地,生物滯留設施等LID設施,接收小區(qū)道路和屋頂排放的雨水,達到污染控制徑流控制的目的。
若是以雨水回用為主要目的,需對水質進行更深度的處理,可加入棄流裝置和過濾消毒裝置。小區(qū)雨水管管徑較小,加入電動棄流裝置成本較低,同時能對前期污染的雨水實況控制排放,精確控制棄流量,砂缸過濾裝置過濾精度高,儲水濁度較低(<2NTU)對,COD和SS的去除都有顯著效果,能滿足雨水回用的要求。
2.2廣場、停車場
廣場、大型公共停車場雨水系統(tǒng)的組織主要依靠綠色基礎設施發(fā)揮作用。條件允許的廣場可進行投訴鋪裝,滲透并凈化區(qū)域內雨水。對于硬化面積較大的集中片區(qū),應將有限綠化與源頭控制相結合,將植草溝,雨水花園、生態(tài)樹池等小型綠地分散設置,減少大面積集中綠地的設置。
要達到污染控制和雨水回用的目的,還可在雨水管網中加入棄流過濾裝置,將污染較嚴重的初期雨水排入污水管道,同時設置沉沙池和硅砂蓄水池,將凈化的雨水加以儲存,用以澆曬道路、沖洗廁所等。
對于公共廣場,還可結合景觀布局在區(qū)域排出口設置雨水塘,凈化并調蓄片區(qū)雨水,進行未端處理。為防止雨水塘水體長期滯留缺氧,可設置曝氣裝置增加氧含量,同時優(yōu)化景觀。
2.3道路
在海綿城市道路系統(tǒng)中,透水鋪裝不能完全取代城市道路硬化路面,應根據實際情況,在強度滿足規(guī)范要求的情況下盡可能的增加道路透水面積。對于非重載機動車道,可使用透水瀝青混凝土,對于非機動車道,可使用透水水泥混凝土,對于人行道可使用生態(tài)砂基透水磚。
同時在路邊設置植草溝,生物滯留帶,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,在源頭凈化雨水的同時最大程度地延長匯流時間,達到錯峰的目的。對于某些難以采用綠色措施進行源頭處理的地段,可以采用截污式雨水口,減少后部壓力。
對于道路,初期雨水水質較差,若將初期雨水全部棄流至污水管,大面積的道路收集的初期雨水容易對污水管道系統(tǒng)形成沖擊,因此可以考慮收集的初期雨水排入適宜的滲透系統(tǒng)(如滲井、滲透管溝等)達到污染控制的目的。
3、結語
隨著國家對環(huán)境問題越來越重視,環(huán)保要求越來越高,因此對雨水的收集處理就顯得日益重要,LID設施種類繁多,根據項目條件合理地選擇LID措施,有針對性地進行海綿城市設施及材料的設計與運用十分必要,LID設施選擇需遵守以下原則: (1)應嚴格考察匯水區(qū)域的場地條件、水文地質條件等,為LID設施的選擇提供參考,在條件較差的區(qū)域選擇LID設施時為防止次生災害的發(fā)生,可以先進行必要的處理。
(2)在后面城市設計中,應以現狀實際情況作為設計基本條件,以解決實際問題作為設計的基本方向。根據區(qū)域雨水排放的不同情況和雨水管控的不同目標,因地制宜采用多種形式相結合的LID措施。
(3)若場地條件允許,在滿足控制目標的前提下,優(yōu)先選用投資成本較低并且景觀效果較好的LID設施,在后面城市建設的同時達到經濟效益最大化。